“北斗”閃耀 自主創新路上的成都星光

 新闻动态     |      2022-09-27     |    编辑:admin

  “黃帝治,景星見於北斗也。”北斗星,自古就為中華民族定方向、辨四季、定時辰。不僅滿足於天象指引,華夏先輩們還利用磁鐵石打磨出人類第一個指引方向的工具——司南。

  201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盛大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北斗”“復興號”“長征三號”……“創新驅動”方陣中,大國重器舉世矚目。

  2020年7月31日,習總書記鄭重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這標志著我國建成了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北斗走上了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時代舞台。

  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擁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對於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從2012年開始正式提供區域服務,到2020年服務全球。北斗系統建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自我超越的建設發展之路。

  北斗問天,國之夙願。這是一條中華民族櫛風沐雨、篳路藍縷,獨立自主行進的道路,其間凝結了無數的心血與付出。

  北斗星光閃耀,這其中也凝聚著成都貢獻的一分力量,少不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衛星產品事業部主管工藝師唐仁杰和同事們的不懈貢獻。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后,開始為全球提供服務。這一刻,中國航天又站上了一個新起點。

  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的研發之路上,有這樣一組數據: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余種器部件國產化研制,實現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正如繁星中的每個發光體,龐大數據之中,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衛星產品事業部主管工藝師唐仁杰和他的同事,就是這些數據之中很少被外界看見的一群人。逐夢之旅上,他們付出了常人難以體會的艱辛和堅守。

  2010年至2019年之間,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承擔了多個前方科研院所設計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部分產品的生產任務,先后生產星上機箱百余台、電路板5000余塊,任務涉及電裝、固封以及調試等諸多工作。秉持“要建設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的信念,這支平均年齡30歲的團隊在閃亮的青春裡,續寫著“斗”轉星移裡的新時代北斗故事。

  2020年7月31日,一如往常,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下屬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研究員、技術員各司其職地忙碌著。臨近上午11點,車間外突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聚精會神進行星上產品焊接的唐仁杰隨即聽到同事的聲音:“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了!”

  感覺到心跳似乎突然加快,唐仁杰激動地走出車間,從儲存櫃裡拿出手機搜索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的新聞,“開通了,成功了!”唐仁杰抬頭看向身邊,一直以來共同作戰的同事臉上也寫滿了難掩的激動,為這一刻,他們日以繼夜,傾注了太多。

  后來,在科研生產的道路上,唐仁杰還收獲許多好消息,而當時的那份激動,依然是心底最強烈的跳動。

  我國開始研究利用衛星進行地面定位服務,始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然而,當時的中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技術基礎,都可望不可即。

  1994年,我國啟動北斗一號工程﹔是時,美國GPS已經完成了全球組網。2000年4月17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統同時成功申報頻率資源。按照國際電聯規則,必須在7年有效期內成功發射導航衛星。2007年4月初,首顆北斗二號衛星終於如期立在發射塔架上。

  “與國際電聯組織7年之約僅剩不到4小時,北斗二號系統首顆衛星成功傳回信號,這件事我一直記憶猶新,但未料及,我也成了中國北斗事業的接力手。”唐仁杰說。

  衛星產品特殊,是因為其產量極少且質量要求高,不可能有大規模生產的流水線,市面上也不會流通配套生產的工具。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唐仁杰經常會根據產品特殊性發明專用工裝與工具,研發制作工藝設備,滿足一些精細零件的焊接或組裝需求。

  “你看,通過這幾個關鍵環節,軸距可以靈活調節,能一次完成雙邊引線成形,且不傷引線。”打開手機,唐仁杰介紹起自己保存了多年的設計圖。針對航天電子產品中軸向元器件成形加工操作繁瑣、易損傷器件等問題,唐仁杰歷時3年反復進行技術研究和驗証,設計開發了“軸距可調式軸向元器件雙邊無損成形鉗”,徹底解決了軸向元器件成形加工難題,在確保質量的同時提升了數倍成形速度。

  在電路板加工過程中,針對板間連接器中間位置除金搪錫技術難題,唐仁杰通過設計專用搪錫裝置並探索採用波峰焊搪錫操作特殊工藝方法,攻克技術瓶頸並填補板間連接器搪錫工藝空白。

  今年4月28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大會,表彰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會上,唐仁杰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而在這個人生的閃亮時刻,唐仁杰卻缺席了。

  彼時,唐仁杰正在前方為某重要型號任務攻關做保障,而對於那次的缺席,他說:“對這個獎章最大的敬意,就是自己一直在完成科研任務的路上。”

  此次採訪兩天前,馬不停蹄的唐仁杰剛出差回到成都。時隔兩年,記者再次見到他時,他正領命執行新的科研生產測試任務。在車間操作一線,他快速地分辨著芯片上每一個比芝麻粒還小的器件。

  作為一名“全能型”人才,唐仁杰的任務涉及電裝、固封以及調試等諸多工作,在他眼中,這些工作就如同在一塊芯片上蓋大樓,其中焊接就如同砌磚。

  幾秒內,焊點落下,焊接完成﹔十幾年,磨煉力度,掌握時間。“表面上看,做星上產品與做普通的電子產品無異,例如電路板的焊接都是採用錫鉛焊。但焊接時要求的環境、人員操作以及檢驗的標准是大不一樣的。”唐仁杰戴上防靜電手環,拿起一塊已經焊接完成的芯片,上面有些器件隻有四分之一個芝麻粒大小,肉眼難以看清編號,更是難以准確找到其引腳位置在哪裡,但唐仁杰卻能在幾秒之內完成精准焊接交付。

  衛星上天后是無法返廠重來的,所以必須保障0缺陷,認线年成為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員起,唐仁杰便憑著一顆匠心,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他先后參與嫦娥、天問、北斗、天和核心艙等多個航天重大項目產品生產,完成2000余塊星載印制板焊接,1000余套產品調試,一次交付合格率100%。他用亮眼的“焊花”,為一件件大國重器鋪就了燦爛的航天“星途”。

  腰間系著電纜線的一端,匍匐爬行在50余米高的塔架之上,海南微風和煦,粗壯的電纜在風中微晃,但韓博璽無心感受春日,他隻專注於眼前的電纜線接口,鬢角間,汗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淌,但他只是均勻呼吸,目不斜視地向衛星爬去。

  風箏漫游天際,需要線的牽引,衛星遨游宇宙,需要電纜的供給。作為“放風箏”的人,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電子裝聯車間電裝三組組長韓博璽在實踐17號衛星發射前,一直奔波於發射一線——中國文昌發射基地,負責地面設備安裝與電纜調控等工作。這天,正是為衛星接通電纜的日子,需要有人將電纜從衛星背后的裝配室通過塔架牽引至衛星之上並接入對應插口,他便自告奮勇地上了!“很緊張,但是能夠參與見証這種重要的航天時刻,我覺得是每個航天人的夢想。”

  航天事業沒有個人英雄,每次成功發射就是一個團隊的成功。在韓博璽攀爬於塔架之上時,唐仁杰則在1400多公裡外的成都,與同事緊緊注視著屏幕,在實踐17號衛星上,也有凝聚了他們心血的產品。

  “五、四、三、二、一,點火!”尾焰升騰,聲震天地。雖然不能到達現場,但看見凝聚著自己心血的每一塊芯片、每一根電纜、每一個按鈕,隨著衛星一起踏上探索之旅,這群成都航天人無不熱淚盈眶。

  北斗三號全球組網開啟,2年半時間高密度執行了18次發射任務,實現18箭30星

  第55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這也是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完成

  唐仁杰:北斗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大到氣象預警、災害測報,小到地圖導航和共享單車定位,都需要用到衛星定位系統。可以把北斗想象成“千裡眼”,它在我們生活需要幫助時就會出現。

  唐仁杰:很簡單,有“自主”才能“做主”。為什麼要建北斗?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下北斗系統的發展歷程。從1994年立項之后,北斗人開始真刀真槍地干起來,當時我們缺資金、缺人才,所以提出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要分“三步走”,先覆蓋國內,再覆蓋亞太,最后覆蓋全球,這就是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北斗三號的由來。為了走通這條路,幾代北斗人熬白了頭發,終於攻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實現了關鍵元器件國產化率100%。

  北斗的成功告訴我們,國家崛起沒有自主創新就不可能掌握主動權,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依靠引進也是靠不住的,隻有把鑰匙拿在自己手上。

  唐仁杰:我很喜歡萬戶飛天這個故事,我覺得,萬戶所做的飛天嘗試,和成都航天人擁有的品質很像,就是敢想敢做。成都人很拼,尤其是在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中。

  就我自己所感受到的而言,近年來隨著科研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五湖四海的年輕人用腳投票,選擇來到成都,扎根在這裡,投入到這場星辰大海的探索中,可以說,在我國重要的航天任務中,成都力量從未缺席,在我看來,這就是這座城市的時代責任。

  唐仁杰:這份殊榮不屬於我自己,是這個偉大的時代對“北斗人”這個群體的肯定。

  天上的北斗七星,自古就為人們指引著方向。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能參與這項偉大的事業,對我而言,意義非凡。在太空中,一張國產化“星網”守護著國家的安全、人民的出行,那心頭,才是真正的踏實!

  航天事業是需要傳幫帶的。我曾跟著師傅學習,現在,我也在把自己所學所悟教給接棒的年輕人,星空之路,我們一直都在探索的路上。

  璀璨星空,北斗閃耀。在唐仁杰、韓博璽的背后,是幾代人的接續奮斗、幾十萬建設者的聚力托舉,他們共同的名字,叫作“北斗人”。他們共同的夢想,是以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屬於中國的自主創新之路,因為“自主才能做主”,因為“創新才能發展”。

  起步晚、底子薄,中國要獨立建成世界一流衛星導航系統,曾被一些國家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正是憑借著“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北斗精神,北斗人變“不可能”為可能,變可能為非凡,用一個個突破刷新了科技強國的“中國速度”,展現了自主創新的“中國精度”,彰顯了開放包容的“中國氣度”。

  “北斗”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因為把關鍵技術掌握在了自己手裡,掌握了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是因為其持續滿足著全球用戶需求,既立足中國,又放眼世界﹔是因為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為了實現同一個目標不分你我,全力攻關﹔是因為不論身在什麼崗位、專攻何種技術,所有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力求極致,精益求精。

  著眼一點,“北斗”如此﹔著眼全局,經濟社會發展亦如此。時代賦予了每個人夢想成真的機遇,唯有全力以赴,方能不負韶華。無論發展環境多麼復雜,面臨的難題如何險重,我們都要堅持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斗轉星移,北斗前進的腳步沒有停止,拼搏奮斗的精神也不會停歇。邁向前方,每個人的力量,都在匯聚成中國的力量,這是我們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的合力,更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偉力。(劉帥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怡霏 李菲菲 攝影 張青青)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上一篇:波峰焊原理
下一篇:湖北省第一届数字工匠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职工技能大赛在汉举办